查看原文
其他

柚子:从教育3.0谈乡村夏令营 | 第四届益微论坛

刘斌(柚子) 益微青年 2019-07-27



作者 | 刘斌(柚子)

益微青年总干事



本文由第四届益微论坛现场录音整理而成


大家早上好,都吃早饭了吗?我可能会请大家多吃一点,比如请大家吃个什么蒸羊羔、蒸熊掌、蒸鹿尾儿、烧花鸭、烧雏鸡、烧子鹅.....如果要报下去后面还有很多,这是相声段子报菜名中的一小段,我忘了我什么时候学会了它,但是偶尔还能抖一下。这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很有可能真的没用,因为它帮不了我考一个好的分数。


所以很多年里,我一直很怀疑它是否有用,但是我还是很喜欢、很感兴趣,我在大学里会主动参加话剧和相声的表演,而这些东西有用与否其实是可以通过表演效果衡量的,并非没用。回到我们教育的里面就是,总有人告诉我们什么是有用的,什么是没用的。

 

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老师。小学五年级的时候,他大学刚毕业,来到我们班,推门一进,挺瘦挺高的一个男生。因为我们之前都是女老师,还挺害怕的,男老师进来就冲着我们笑了一下,还挺帅,同学们就好奇这人是干嘛的。他说:“你们好啊,我是你们的新班主任,我叫姜秀颖。”


之后他讲了很多东西,其中有一段我印象非常深刻:“我是刚毕业的学生,其实我什么东西都不会,我要向你们学习。”听到这第一点就让我愣了,紧接着他说:“你们在这个学校排名是比较差的班,但是在我心里面没有差的班,也没有差的学生。”


在上学的第一天,一上午任何课都没上,数学、语文都是他教,但他都没上,上来就给我们讲:“每个学生来做个自我介绍,讲讲自己是谁,有什么爱好。”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懵的,连什么是爱好、什么是兴趣都没有听过。他说是你喜不喜欢唱歌,喜不喜欢玩游戏之类的,我们才知道原来爱好就是特别喜欢玩、但其他老师从来没有问过的。


同学们纷纷开始回应,老师就说:“咱们班有喜欢唱歌的,你们愿不愿意组成一个唱歌小组?还有愿意写大字的,那你们就组建一个书法小组!喜欢打乒乓球、篮球、羽毛球的你们就组建成一个体育小组。“那一天后,一个很奇妙的变化发生了,我们特别高兴地回到家,因为我们都有了一个特别的身份。

 

一个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,在学校里面其实没有什么话语权。工资微薄,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一百多块钱,除了自己的衣食住行,其他就请老师们吃饭聊天。他常跟其他老师交流,就说:“我们班的谁跳舞跳的比较好,谁的英语比较好,你能不能帮她辅导一下。”


之后我们班的兴趣小组就在这个学校里面破天荒地开出来了,辅导我们的老师其实没有任何报酬,他们就是被这个老师感动了,就给我们这些学生开各种兴趣班。


他还接着做了一件至今令我记忆深刻的事情。


五、六年级的时候,他把我们每天的下午最后一节自习课变成联欢会。联欢会没有任何组织,他也不负责编排,他就说这节是我们的联欢会,谁想上来表演任何节目都可以。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敢,但是总有几个脸皮“厚”一点的同学,平时学习也不大好,还经常被老师批评,先上来给我们讲了个笑话,讲完之后大家就都笑了。所有人都被打开了,于是又陆续上来很多人。


我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才鼓足勇气走上这个舞台,跟大家讲了一个故事,讲的时候平翘舌都不分:从前有个傻(sa)子,他不小心吃(ci)了个东西,然后被毒死(shi)了。

 

现在回想起来,我的平翘舌其实是那个老师给我纠正的。从那个时候开始,我就有种感觉,原来走上舞台没有那么可怕,原来在讲台上也有很多展现的空间。


我本身在学校里算是学习成绩偏好一点的,已经习惯所有的老师把目光投向我,会说:“哎,刘斌,请你来发言!”只有这个老师每次都不叫我,他就专门挑那些不被其他老师看好的学生。那个时候我有两个感觉,一方面是失落,另一方面是惊讶。因为我发现一些同学唱歌居然很好听,一些同学竟然能说相声,开口就来,而我就做不到!所以很多时候,是同学的另外一面打开了我的视野,我会想:我的同学们居然这么棒!


在那个场景下,我发现我们班好多同学都多才多艺。我不再满足于“学习好”这个标签,我也希望我有另外一些面能被老师肯定,比如善于去表达自己。普通话训练得好了,平翘舌开始分了,这些转变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始的。 


第四届益微论坛主会场


这个老师只教了我们这一届,从五年级跟到我们六年级,但是在这两年时间里,每个同学大概去舞台表演了300多次,短的可能有几分钟,长的有十几分钟。五年级上学期的时候,我们班的成绩更差了,老师很受打击,我们也很受打击,所以第二年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平衡点,把学习成绩提上来了,同时学校里面所有活动几乎都是我们搞出来的。你会看到台上的主持人是我们班的,上来表演节目的前四五个都是我们班的。全校的这种团体操表演都是我们班的同学带着大家一块儿完成的。


我感觉在小学那两年里我被激活了:第一次有同学给我过生日,有个礼物现在保留了已经22年;第一次在一个T恤上写了我们班所有人的名字;第一次班级同学自发地给老师过生日,在一个大的下雪天,特别冷,我们自己凑钱给老师买个蛋糕,还给他做了很多好吃的。


后来,我们也到这个老师家里去做饭,老师还邀请跟我们一块儿去爬山,去春游......好多好多回忆,我就觉得在学校里我们是特别幸福的一个班,当然也是经常被人吐槽的一个班。隔壁班的学生会说这个班的学生怎么那样,但也有一些班的学生想要蹭我们的活动。同时,其他老师也会给这个老师很大的压力。


我们这批学生考上大学的大概有五个,还是很少的,大部分的学生在打工。但是有一个情况可以告诉大家,我们班的同学没有一个人成为黑社会、走上犯罪道路。

 

这个老师在谈到我们这批学生的时候也会很骄傲。


后来到了初高中的阶段,那种快乐感就没有了,我成了另外一种状态,就是突然觉得还要考大学,有很强的包袱,所以我就特别关心成绩。我甚至觉得,能上舞台比较自然地讲两句是没用的。我开始努力学习,把好多东西都砍掉了。你会发现很奇怪,越是这种没用的东西到后来其实拯救了我。


比如说我到高中的时候,考到我们县的重点高中,其实压力很大,在乡镇上可以排第一,但是在县城会发现有好多高手,排名无法到第一,自己其实是很失望的。但是为什么那个没用的东西又拯救了我呢?就是偶尔会想起来,自己还是有在舞台上说两句的能力的,自己会肯定自己,而不是说因为一个分数就把我整个人给否定掉。

 

2006年我们第一次去做支教的时候,就是给孩子们带了夏令营的模式。夏令营的方向和理念,在我心目中其实就是在模仿那个老师。他几乎是把小学的那间教室变成了小学生的星光大道,每个人可以上去展现自己。


那个时候我不知道“学习在窗外、他人即老师、世界即教材“这三句话,我只是发现有些没用的东西,其实是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内容。我们的学习原来是局限在学校里的,我们对别人的评价也太单一了,当我们离开学校过后,面对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世界。而我们在学校学的东西,几乎都跟真实面临的世界没有那么大的相关性。


所以这三句话我有时候会倒过来理解,世界就是我们要学习的载体,我们终将面对这个真实的世界,既然世界是要我们学习的内容,那么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我们的老师,因为每个人都在学习、都在接触这个世界,他身上有能量和资源,他的学习当然不只限于任何一个单一的个体。  

 


我刚才讲,我开展的乡村夏令营其实是在模仿我小学老师的“星光大道”,其实我们在夏令营中能给孩子们带来的内容还有很多。我们可以想象它就不应该只局限在学校里已有的内容,而是回到现实条件——就跟我们班里可能只有少数人考上大学(在农村只有5%的学生能考上大学),但是所有人都会在离开学校后面临一个真实的世界一样——我们能否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他终将要去面对世界所需要的能力,这就是我们夏令营的内容。


从短期支教向乡村夏令营转换的过程中,我们也有这样一个思考:把世界作为教材,给孩子们带去整个世界,天文地理任何他感兴趣的东西,都是可以去学习的;去博物馆、爬山、赏花都可以是学习的过程;在夏令营过程中,我们要让孩子们之间也建立一个相互学习的平等关系,同时我们也在向孩子学习。


在做公益的时间里,我觉得我一直在学习,因为我的学习可以打破很多的空间,我可以向每个人去学习。比如说我在进入公益之前,我觉得办活动就应该去打官腔,不知道怎么说话。在做公益之前,我会要求大家快点坐下,在做公益之后,我会说“邀请你坐下”。在做公益之前,我会说“你快点说”,在做公益之后我会说“我们时间快到了,你能快一点吗”。在做公益之前,我会说“你叫什么名字”,在做公益之后我会说“我能知道你的名字吗”。


这所有的语句转换以及背后所传递的价值观,都是我在公益里学习的,而这个学习对我整个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塑造是及其重要的。我遇到了很多人,他们闪亮的人格让我觉得,那就是我要学习的榜样。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觉得,我应该向那些所谓的大咖、高层次的人学习,但是现在,特别是当了父亲之后,我发现从小孩子身上也能学到很多东西。

 

在看着我儿子长大的过程中,我有很多特别小的学习。比如原来手只能是非常机械地抓,刚开始很多东西都抓不起来,慢慢地,他可以知道抓起来放在哪儿去;比如他之前的目光可能有点呆滞,但到后面就有了神,可以跟着声音去找;从会爬会站会走,到还可以跟着音乐跳舞。他刚出生的那个时候什么都不会,到现在慢慢地都会了。对他来讲,整个世界都是新的。

 

小的时候,一旦到了学校,就有人跟你要求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没用,这些东西就会把你限制住。而今天我们谈这些是为了什么呢,是为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,因为我们每一位都会去影响更多的孩子。其实我们可以打破过去“有用没用”的概念,打破学习的地域、学习的角色、学习的内容的时候,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又是新的,它属于你。


像一个孩子一样带着好奇心去探索,任何人都可以是你学习的对象,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让你去学习。


最后我们再举个例子,比如大家熟悉的本届益微论坛负责人框框,她仅仅是看着台上的人跳舞都会产生“我要去那儿学习”的愿望,这对做公益之前的我来说我是绝对不可能的,我会想他们跳的那么差劲,我绝对不会去加入他们。在与框框的相处过程中,有一个我特别欣赏的点是,她可能不是那种传统上的好学生,但是每走到一个场景里都会学到很多东西。


我所相处的很多年轻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。


学习在窗外,他人即老师,世界即教材,打破我们的思维局限,我们便可以进入教育3.0的状态。


参见顾远老师文章:


Aha | 顾远:教育的新范式

顾远:什么是“社会化学习” ?


| 直播地址 |


(论坛期间扫码就能看最新直播和精彩回放哦 )



明天是论坛最后一天

直播见!


//关于第四届益微论坛//

第四届益微论坛最全议程和直播地址来啦!

给十年后孩子的一封信 

我们为什么谈青年成长?

“教育+公益”,开启你无限想象!第四届益微论坛嘉宾介绍 


//益微论坛往届精选文章//

王雄:营地教育的独特价值

梁晓燕:孩子们真正需要被点燃的是什么?

伍松:教育需要“专业”吗? 

当她辞去公职去做这样一件事的时候,所有的人都说她疯了。

Lancy:我的人生是如何栽进公益的。

大二暑假,我一路上只靠徒步跟徒搭来到了甘南。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